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备考指南>

心理学名词解释

时间:2019-07-04  作者:河南函授|成教|成人高考|成人教育|自考网
  第一章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规律的科学。详细的说,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3.认知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用科学的创造方法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
  
  4.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探讨人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养。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6.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只要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
  
  8.学校心理学:通常在中小学工作,对在学校中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有某种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振动和辅导,并协助家长和教师解决学校有关的问题。
  
  9.观察法: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10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法。
  
  第二章意识和注意
  
  1.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只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种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2.无意识:个体不能察觉到心理活动和过程。按照弗洛伊德似的说法,无意识中包括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理论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察觉到。
  
  3.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一集中。
  
  4.生物节律:人和动物的一些行为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比如鸟类的季节性迁徙、动物的冬眠;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比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等等。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他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时间的进程。
  
  5.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他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的循环,此外,也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比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研究发现,在完全与外部时间线索隔离的条件下。人依然能够显示出日节律。然而,有趣的是在这中隔离的情况下,周期为25小时。
  
  6.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7.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8.随意后注意: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他同时具有不随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9.梦: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梦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10.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况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11. 心理促动药物:有些药物在使用后多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称为心理促动药物。
  
  12. 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睡眠状态的过程。
  
  13. 失律性失眠:是指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的失眠。飞行时差。
  
  第三章感觉与感知
  
  1.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他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影象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3.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4.感觉閾限:是检验感受性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于感受性成反比。
  
  5.绝对感觉閾限:最小可察觉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能引起刚能察觉感觉所需的最小数量
  
  6.差别感觉閾限:那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7.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降低感受性。
  
  8.明适应: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又叫光适应。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事物,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品,这种暗适应:
  
  9.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逐渐区分出物品,人眼对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包括—瞳孔大小的变化;视网膜感光化学物质的变化。
  
  10. 社会知觉: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个人在社会环境种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11. 首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2. 晕轮效应: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在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13. 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笼统的看法。
【结尾】以上是关于“心理学名词解释”的全部内容,获取更多关于河南省自考的相关资讯,如河南自考报名时间、报考条件、自考专业等,敬请关注自考网。

本文地址:http://www.hncjzfdxzk.com/article/1642.html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