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备考指南>

自考“古代汉语”北师大听课笔记(三)

时间:2019-07-30  作者:河南函授|成教|成人高考|成人教育|自考网
  第二十二节词律
  
  1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它的别名之一叫“长短句”。
  
  2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3 、词牌:词调的名称叫词牌。(1 )由于后来词调失传,加上词与音乐的逐渐分离,词牌的作用仅止于规定字数﹑句式﹑平仄和用韵了。(2 )词牌有些原先就是词的题目。(3 )同调异名:是同一词牌具有两个以上的别名;(4 )同调异体:是指同一词调有几种别体。
  
  4 、词谱:是词调所包含内容的具体描写。
  
  5 、词的用韵:词人所遵循的还是“平水韵”。词的用韵都是词调所规定的,其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 )一韵到底。(2 )同部换韵(3 )平仄换韵。有二种情况:一是换韵只是规定声调,对韵部没有什么要求。二是换韵后又回到原韵。
  
  6 、词的平仄和句式:词对平仄的要求比近体诗更为严格。词是“字有定声”,有的地方规定必平必仄,不能通融。
  
  [ 附] 一、给下面各首近体诗标上平仄(可平可仄处加上记号)
  
  1 李白《渡荆门送别》(仄起仄收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 ——。
  
  2 王维《山居秋暝》(平起仄收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
  
  3 李商隐《晚晴》(平起平收式)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 ,——||—。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
  
  4 杜甫《旅夜书怀》(仄起仄收式)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星垂平野阔,日涌大江流。———||,||| ——。
  
  名岂文章著,宜应老病休。—| ——| ,——||—。
  
  飘飘何所似,大地一沙鸥。———||,||| ——。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七言平起仄收式)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 杜甫《登高》(七言仄起仄收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七言平起平收式)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君瘴江边。
  
  8 杜甫《客至》(七言平起仄收式)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二、标上平仄并指出其中的拗救:
  
  1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言仄起平收式)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 杜甫《天末怀李白》(五言平起仄收式)
  
  闵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泪罗。
  
  3 苏轼《新城道中》(七言平起平收式)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就最乐,煮葵哓笋饷春耕。
  
  4 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七言平起平收式)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三、标出平仄,并分析粘对情况
  
  1 五维《使至塞上》(五言平起平收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失粘)
  
  2 杜甫《咏怀古迹》之二(七言仄起平收式)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变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失粘)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至(四)是知识通论部分。
  
  从(五)开始,是文选部分。
  
  第二部分文选部分
  
  第一课神话四则
  
  一字(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下同)
  
  形—刑,鼇= 鳌,
  
  二虚词:1 、以:A 介词: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把”)B 连词(1 )操干戚以舞。(“而”)(2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而来”)后三句同。
  
  2 、于:介词。饮于河﹑渭。(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于河渭”介宾词组作补语)
  
  3 、与:(1 )介词。形天与帝争神。(引进动作的参与者,“跟、同”)(2 )连词。夸父与日逐走。(和)
  
  4 、焉:(1 )代词兼语气词,“于是(此)”。故日月星辰移焉;故水潦尘埃归焉;
  
  5 、乃:副词,“于是、就”:乃以乳为目。
  
  三、词类活用:(1 )欲得饮。(动→名,饮的水。)(2 )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在道路上。)
  
  四、常用词:1 、逐:(1 )本义:追赶、追捕、竞逐。如“夸父与日逐走。”(2 )引申义:追击——赶跑、驱逐—放逐—被放逐的官。
  
  2 、干:(1 )本义:盾牌。如“操干戚以舞”(2 )引申义:“干戈”连用泛指作战武器、代称兵事、战争。——冲撞、触犯、冒犯—追求、求取—干预。
  
  3 、极:(1 )本义:房屋的正梁。(2 )引申义:北极星—最高的地位—最高准则、标准、、极点、边际、尽头,如本篇:“四极废”—达到极点、穷尽(动词)—最高的、最远的、达到极点的(形容词)—非常、最(副词)。4 、济:(1 )常用义:渡过水流。(2 )引申义:过河的地方—帮助、给济、拯救,如本课:“杀黑龙以济冀州”—成功、成就事业。(3 )济济:形容众多、美好的样子。
  
  5 、天:(1 )本义:人的头顶,如:“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2 )引申义:天帝、上天—自然所生成的事物—头等大事—头顶上刺凿涂黑的黥刑—把头发剃掉。
  
  6 、道:(1 )(本义):供行走的道路。如:“道渴而死”(2 )引申义: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径、方法—规律、道理—思想学说、政治主张—理想、志向—美好的道德—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所谓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引导、疏导(后写作“导”)——遵循—称道、述说。
  
  第二课寓言四则:
  
  一、字:腹—覆,有—宥。菜—采。反→返,说→悦,麤= 粗,有—又,部—培,责→债,譆= 嘻,端—耑
  
  二、虚词:1 、微:否定副词作状语,表假设否定。如“微二人,寡人几过。”(“如果没有”)
  
  2 、所以:“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此臣所以辞而去也”(“导致…的原因”),“是乃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的地方。)
  
  3 、是:(指示代词“这”):“是必夫奇鬼也。”
  
  4 、因:于是(连词)“鼠因往托焉”。
  
  5 、之:“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吏书之不善”:(用在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动词“到…去”)“与之去”、“则宓子贱为之怒”(代词)
  
  三、活用:1 、“扶而道苦之”:道:名→状,苦:形→使动(使…苦),“汝道苦我”:同上。
  
  2 、“灌之则恐败其塗”:动→名,(涂的泥)。(注意:“束木而涂之”中的“涂”是动词“涂泥”)
  
  3 、“孽矣!”名→动,作孽。4 、“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名词性词组,是“相”的状语。意为“根据形貌筋骨来识别”。
  
  四、特殊句式:(符号:主语、谓语、宾语。以下同。)
  
  1 宾语前置:治国何患?何谓也?(以上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又何马之能知也。(以上是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2 、判断句:此黎丘丈人之智也。是必夫奇鬼也。
  
  五、常用词:1 、过:(2 )本义:走过、经过(2 )引申义:超过、胜过—过分、太甚——犯错误(动词)如本课“微二人,寡人几过”—责备、批评—过访、拜访。
  
  2 、责:(1 )本义:债款、债务—收取债款、讨债,如本课“往责于东邑”—索取、要求、责令—责问、责备、审问—责罚—责任、职责。
  
  3 、诛:(1 )本义:以言语批评、谴责人(2 )引申义:要求、索取—声讨、讨伐—杀戮、消灭,如本课“不诛之则为乱”。
  
  4 、相:(1 )常用义:仔细看、审察,如“九方皋相马”“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2 )引申义:相貌—观测命运—扶助、辅佐—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官吏。(名词)作某国或某人的相—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以上各义均读xiang )(3 )用作副词读xiang.互相—递相—动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不是互相施、受。如“杂然相许”
  
  第三课《论语》八章
  
  一、字:脩—修,芸—耘,反→返,归—馈,知→智,塗→途。
  
  二虚词:1 、盍:“何不”的合音字“盍各言尔志?”之:(取独)“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道之不行”,“君子之仕”。
  
  2 、且:(连词“而且”)“不义而富且贵”。
  
  3 、焉:“又何加焉”(“于之”),“则将焉用彼相矣”(疑问代词)
  
  4 、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5 、夫:“君子疾夫舍曰”(指示代词,那个)“夫如是”(句首语气词表提示议论)“今夫颛臾”(与“今”组成固定结构相当于一个发语词。)
  
  6 、“予与尔言”:“予”,我,代词。“与”,介词。
  
  7 、“遇诸途”,“之于”的合音字。
  
  8 、“亟失时”,副词,屡次。9 、“如之何其废之”: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三、实词:1 、“颜渊季路侍”:在尊长者旁边陪伴侍候。
  
  2 “学之不讲”:研究、讨论。
  
  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憋闷、郁积。“启”,开导。“发”启发。
  
  4 、饭疏食:“饭”吃(动)。疏食:粗粮。
  
  5 、子适卫,冉有仆:“适”,“到…去”。“仆”指驾车的人。
  
  6 、庶矣哉:“庶”,众,指人多。
  
  7 、无乃尔是过矣(动,责备)且尔言过矣(形,错误)是谁之过与:(名,过错)
  
  8 、相:“将焉用彼相矣”:扶助盲人走路的人(名)。“相夫子”,辅佐,(动)。
  
  9 、陈力就列:“陈”,陈列,摆出来。“列”,位、职务。
  
  10、萧墙之内:指宫内。国君宫门内的矮墙,叫萧墙。
  
  11、有事于颛臾:战争。
  
  12、有国有家:“国”,诸侯统治的区域:“家”,大夫统治的区域。
  
  13、岁不我与:在一起(动)。
  
  14、归孔子豚:小猪。
  
  15、时其亡:不在。
  
  16、亟失时:时机。
  
  17、吾将仕也:动词,做官。
  
  18、子路从而后:“从”跟随:“后”,动词,走在后面。
  
  19、四体不勤:“四体”,四肢:“勤”辛劳、劳苦。
  
  20杀鸡为黍:做粘黄米饭。21、而乱大伦:指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
  
  22、道之不行:指儒家所主张的治国之道。
  
  四、词类活用:1 、“敝之而无憾”:“形→使动”使…坏“。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都是使动用法,”使之安逸“”使之信任“”使之归依“。
  
  3 、“曲肱而枕之”:“曲”,形→使动“使…弯曲”,“枕”,名→动“用头枕物。”
  
  4 、“富之”:形→使动“使…富起来”。
  
  5 、“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6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用法,后省“之”。
  
  7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使动,“使之见”读。后“见”,及物动词,会见。
  
  8 、“怀其宝而迷其邦”,形→使动“使…迷乱”。
  
  9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使动用法,“使之吃”、“使(其二子)拜见”。
  
  10、“欲洁其身”形→使动“使…洁”。
  
  五、句:1 、判断句:(1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是”是指示代词“这”意。)2 、宾语前置:(1 )无乃尔是过与?(2 )何以伐为?(3 )又何加焉?(4 )岁不我与。3 、双宾语: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六、常用字:1 、饭:(1 )本义:动词,吃(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2 )引申义:给人饭吃或喂牲口。——谷类熟食(名)——泛指饭食。
  
  2 、食:(1 )动词,读shi ,吃。(2 )动词,读si,给吃。本课“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也”—养活,喂养。此义后写作“饲”。(3 )名词,读shi ,泛指吃的东西。(4 )名词,旧读si,特指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
  
  3 、启:会意字,从户从又。(1 )本义:开门。(2 )引申义:开口、张口—开导、启发。如本课:“不愤不启”—兴起—发生、萌生、萌发—开拓、开关—陈述、禀告—开始。
  
  4 、发:(1 )本义:把箭发出去。(2 )引申义:发出、产生;兴起—出发;使出发、派遣—打开、开掘;开导、启发;揭示、阐发(用于“开导、启发”义的如本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显露、表现出;暴露、败露、揭露—表达、抒发、传布。
  
  5 、国:(1 )古义:A 诸侯的封地,如本课“有国有家。”B 诸侯国的国都。(2 )今义:国家。
  
  6 、家:(1 )古代常用义:A 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如“国”例。B 家庭,(2 )今义:家庭。
  
  7 、至:(1 )本义:到。如本课“至则行矣”(2 )引申义:抽象义,到某时—达到最高的职位—极、非常(副)—最完美的(形)
  
  8 、遇:(1 )本义: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课“遇诸涂”。(2 )引申义:接触—知遇、遇合。
  
  第四课《老子》二章
  
  一字:伯—佰
  
  二、虚词:1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表“…的原因”。2 、“是以欲上民”“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就是“以是”,因此。3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虽然。“无所”是动词“无”和代词“所”组成的固定结构,意为“没有什么必要”。4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互相(副词)。
  
  三、实词:1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同类事物中的首领、最杰出者。2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推”,推举:“厌”,厌恶、抛弃。3 、“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十倍百倍。4 、“虽有舟舆”:车。
  
  四、词类活用:1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都是形容词作意动。“重”译为“认为重”:“害”译为“认为有妨害”。2 、“小国寡民”:形容词作意动。“小”是“使…小”。“寡”译为“使…少”。3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形容词作意动。顺次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好看”、“认为…安适”、“认为…满意”。4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形容词作意动。译为“认为…重”(即“看重、不轻易”)。
  
  五、常用词:1 、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树上。(1 )本义:升登,上。(2 )引申义:上车、乘车、驾车—驱马驾车—乘船、驾船。如本课“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借助、利用、趁机会。(3 )另一个常用义:兵车,读sheng —兵车单位—出使、畋猎等用车也以“乘”为单位。
  
  2 、先:(1 )本义:前进、走在前面。如本课“欲先民,必以身后之”。(2 )引申义:先做某事—带头,做出表率。(3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状语—表示时间,在…之前。(4 )形容词“先”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时通常表已故的—祖先、先辈(名)。
  
  3 、后:(1 )本义: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如“子路从而后”。(2 )引申义:位置、时间、次序在后面。如本课:“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后面。常作状语—位置、时间、次序在后的。(形)——表时间,在…之后—后代、子孙(名)(注意“后”“後”是两个不同的字。)
  
  4 、与:形声字,从舁牙声。(1 )本义:赐予、施予(2 )引申义:附和、亲附—赞许、称道—参与—在其中—跟、同(介)如本课“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和(连)。
【结尾】以上是关于“自考“古代汉语”北师大听课笔记(三)”的全部内容,获取更多关于河南省自考的相关资讯,如河南自考报名时间、报考条件、自考专业等,敬请关注自考网。

本文地址:http://www.hncjzfdxzk.com/article/1995.html

  • 联系我们